[行為問題?(上)]
我相信每個小朋友的「行為問題」背後一定有原因,差別在於我們是否看得見,和及時回應。
最近到幾間小學做課後支援導師,一直覺得那裡的孩子乖得不可思議,是我脫離主流太久,還是非主流的孩子比較特別?我不曉得。但直至上星期某一天,我終於遇上「對手」,是一個很可愛的小一男生。
他全程不停做很多小動作、玩、出位,我已經多次溫柔提醒,他每次合作,但維持不久又再犯。看得出他並非故意,而是真心告訴你:我唔鍾意做功課,我唔想做功課,我想玩。雖然非常同情他無得玩,好多功課好慘,但我的責任正是督促及指導他完成功課,所以無可避免要扮衰人的角色。
我忍了大半堂,最終要出手用到懲罰,那時原本被他影響得蠢蠢欲動的同學都靜下來旁觀,他也感到愕然、欲哭無淚,又像在思考「這位類似老師唔似老師的物體,我要不要聽他話好呢?」他思索了幾分鐘,我也堅持對峙幾分鐘,旁觀的同學似乎像吃花生看冷笑話時,我再出招,終於讓他合作乖乖帶著功課站到後面,且效率倒是更好,一張磨了大半堂也沒寫多少字的數學工作紙在我指導下完成了一半。
我見大家進步神速,又獎他們聽故事。在放學一刻,學生歡呼(以那位小男生最大聲,笑得最燦爛),誰知一位校工姨姨突然大喝斥責一聲,孩子們都噤聲了。
我默然,只讓孩子們繼續收拾書包,排隊等放學。但那位小男生收拾得非常狼狽,同學們幫過忙,還是未能讓書包拉上鏈。我也上前幫忙,誰知一看,書包脹爆了,裡面的東西亂七八糟,稱上手連我都覺得重,難怪連幫忙的同學也搖搖頭。那一刻我像是他的媽媽,替他處理好書包,協助他揹上。他幾度想再尖叫,但因著我的提示也乖乖合上嘴巴。
離開像工廠般的學校時,我不禁感嘆,將來的孩子也要面對這些境況嗎?有沒有老師能明白孩子被壓抑一整天,極力想出外遊玩的心情呢?學習需要背著那沉重的書包嗎?一個6歲人仔怎的背得那麼重?
如果學習能出於自主自發,源於自身的動力,是否比我用那些法子好呢?但另一邊廂,學習過於遷就孩子,什麼也以他的興趣為先,這又是好嗎?(待續)